发布时间:2019-06-28 文章来源:湖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阅读次数:1244 作者:规划办A
成果题目: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
成果类别:专著类
作 者:王博
所在单位: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
主要内容:该书以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为逻辑起点,先对其作整体梳理和观照,再从课程变革的思想孕育、现代课程制度的导入和确立、教科书的现代转型、教学实验的蓬勃开展等视角,集中探讨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在课程变革中扮演的角色、采取的策略、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
主要学术观点:(1)清末民初处于世纪的交叉点,中西融汇,新旧交错,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近代教育实现了总体转型。在中西文明、新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早期教育期刊应运而生、一路前行,成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课程历史性变革的见证者、纪录者、参与者和推动者。(2)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以扶助教育为已任”,在助力课程变革中主要扮演四种角色:理论前沿、思想空间、瞭望窗口、中间地带。(3)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助力课程变革的主要策略有:集聚名流,推出“意见领袖”;深度观察,开掘时代主题;精心策划,谋求“聚合效应”;媒介联动,形成“舆论共振”。(4)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课程变革的影响是深刻的、独特的但非决定性的,它渗透到课程变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而非某个局部某个环节,这种影响并非单向流动而是良性互动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平台,互为动力。
理论建树:系国内首次系统论述近代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的关系,力图展示其历史原貌、揭示其内在机理,为当下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期刊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成果被采纳情况及其政策影响
(1)2013年第3期《课程·教材·教法》(CSSCI来源期刊)刊载本人撰写的相关论文《<中华教育界>与民国初期教科书的变革》,并将它列为当期封面文章。
(2)2013年第3期《大学教育科学》(CSSCI来源期刊)刊载本人撰写的相关论文《<新教育>杂志与民初科学教育思潮的勃兴》。
(3)2013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本人撰写的相关论文《<中华教育界>与民国初期教科书的变革》。
(4)2013年10月16日《中华读书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主办)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专题刊载本人撰写的相关学术随笔《<中华教育界>:民初教科书改革的先锋论坛》。
(5)2017年5月8日《中国教育报》对该书的出版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聚焦近代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的学术著作”。
(6)2017年5月10日,《中国教师报》刊发书评《回到现代课程变革的民国现场》。文章认为,该书“紧紧围绕期刊与课程变革之间的关系辩识展开,为我们提供了从传媒发展审思课程变革的研究视角,打开了一个思想时空”;它的学术意义在于“让史实说话”,“架通了中国课程变革在两个世纪之交上的思想渊源与呼应”,“帮助我们找回了课程变革的历史起点”。
(7)2017年6月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发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石鸥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石教授认为,该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系统梳理近代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之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这个缺憾,在课程变革的思想动因、学校课程制度的根本性意义、教科书的价值、教育实验与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8)2016年11月,“全国教育文物研究会学术年会”对该书进行了重点推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较高评价。
(9)2017年2月,该书被湖南省教育厅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列入“湖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装备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