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8 文章来源:湖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阅读次数:1301 作者:规划办A
成果题目: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径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陈拥贤、盛欣、钟云华、吴泉利
所在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本成果是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DJA120288,主持人:陈拥贤)的系列论文及相关论文形成的。课题立项批准于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相关研究正好处于党中央高瞻远瞩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等期间,对形成本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成果主要内容
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党中央系统部署治国理政新方略,持续推动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无疑对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更对高素质人才供给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本成果研究基于上述背景,以及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部署,辨析了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策略。成果包括9篇学术论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1篇
成果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分析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背景需求。根据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和结构调整要求,分析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2.提出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子、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高职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等分析,进行理论上探讨并构建其发展理论基础框架。
3.比较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通过分析国家及有关省市推进高职本科教育的制度政策文本,以及高职专科升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启示。
4.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提出推进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二)成果主要学术观点
长期来,我国坚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加大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力度,并立足技术技能积累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部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等制度,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取得重要进展,也为探索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具有三个理论基础可供遵循
基于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本质,辨析并借鉴经济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方面的社会资本理论和生态方面的教育生态理论,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人力资本理论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理论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理论基础、教育生态理论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的基本理论架构。
2、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第二次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实现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协同发展,既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
二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学习、转移、应用和积累,这一切都离不开掌握现代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然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各有其本质规律,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培养模式、教学环境、师资配备等,均应有较大差异,因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来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供给结构调整的现实逼迫;
三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大变革,仅始于本世纪初,而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被明显贴上了“复制”标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实践环境等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同质化,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大同小异,既无层次类型差异、也无学校间差异,加快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第二次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具良好的现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瞄准地方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领提升了地方产业发展;二是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校企合作科研,增强了区域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三是建立校地互动机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四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利用地缘优势,主动接地气,深入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和传承了地域特色文化。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劣势及困境仍然存在。一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条件改善缓慢,难以满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优化较迟缓,难以有效支撑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需要;三是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引领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需要;四是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不够准确,难以适应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需要。
4、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实现积极作为的路径选择
一是摸清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方向,是科学规划和建设学科专业的关键。高职本科应以服务区域作为生存根本,以专业链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使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人才培养链、学生毕业规格等分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区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急需人才。
二是推动政府完善制度平台,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高职本科要主动与地方共建教育资源,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充分利用地方及其周边的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搭建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实习基地,借助区域优势打造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站”和“科技产业伙伴”。
三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高职本科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把实践教学搬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或者尽量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比如,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坚持做中学、学中做,构建以实践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重视理论对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问题的作用;重视学生课外生产生活实际的训练和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尽量放在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四是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是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高职本科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离不开一门门课程及每门课程的内容为知识载体进行教学。为此,可以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将原有割裂的内容重复的课程整合起来,并将理论性教学内容与操作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增强内容间的关联性;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岗、跟岗、顶岗的要求及层级,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等。
五是重视教师的双向流动,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高职本科要求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中既要有学术领军人物、又需要一定数量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甚至要直接从行业企业请“师傅”组建学科团队,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学科建设集聚多方面的力量,以技术开发项目、协同创新项目、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平台汇聚和培养“双师型”人才等。
(三)理论上的创新与建树
本成果借助经济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方面的社会资本理论和生态方面的教育生态理论,对高职本科教育发展进行内外部规律分析,首次提出了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源由:其一,我国高职专科人力资本开发数量少、结构差,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而高职本科则有助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其二,高职专科学生社会资本数量少、增量低、利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而学生就读于高职本科有利于积累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本,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其三,高职专科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劣势,升级为本科高职可获得更多的生态优势。
同时,本成果也提出了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实施路径,更具可操作性,这也是其他学术成果所不具备的。如提出要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愿景和现有资源禀赋为出发点,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并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要建立三种常态化专业调整机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以新兴产业核心关键领域岗位的职业为重点设置相关专业,按照产业链全覆盖的要求构建起专业集群;要建立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课程针对产业和岗位的吻合度,并能灵活地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更新课程设置;要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将原有割裂的内容重复的课程整合起来,并将理论性教学内容与操作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岗、跟岗、顶岗的要求及层级,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上述具体政策性建议,既具创新性,更具操作性。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一)成果被引用、转摘情况
1.发表于《职教论坛》2016年19期的“高职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探析”,于2017年0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被引频次:3 、下载频次:126(截止于2018年11月8日,下同) 。
2.发表于《职教论坛》 2015年01期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湖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引频次:16 、下载频次:837;
3.发表于《教育与职业》 2015年35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及对策分析”,被引频次:6 、下载频次:246;
4.发表于《教育探索》 2016年09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被引频次:2 、下载频次:287;
5.发表于《大学科学教育》 2015年01期的“浅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型及趋势”,被引频次:5、下载频次:235;
6.发表于《职教论坛》 2013年04期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应回归生活世界”,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167;
7.发表于《教育学术月刊》 2014年10期的“管办评分离框架中的区域高校集群创新”,被引频次:6、下载频次:310;
8.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 2017年 01期的“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被引频次:5 、下载频次:305 ;
9.发表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的“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中部地区某省为例”,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65 。
(二)交流、应用情况
1.2013年12月在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全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展、困境与对策”专题报告;
2.2014年6月在湖南省高等教育热点论坛上作了题为“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专题报告;
3.2015年11月在湖南省高等教育热点论坛上作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形势、困境与对策”的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