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8 文章来源:湖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阅读次数:1602 作者:规划办A
成果题目:大学教育智慧论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陈飞虎
所在单位:湖南商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大学场域的变迁和我国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呼唤大学教育智慧学。本成果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大学教育智慧》基础上的修订,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更名为《大学教育智慧论》。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成果的主要研究目标,一是构建大学教育智慧理论体系,试图促使大学教育智慧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二是为我国大学教育之智慧发展寻求最佳的心理结构、精神力量与行动能力,并提供方法论与实践路径。主要内容共有五大主体部分:
1、从大学“生而长之”的生命灵性入手,探讨大学教育在知识的渴求与生命的灵动之间的意义,从整体上阐述大学的生命存在。
2、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身目的论”、认识论与政治论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的智性与德性、理想与现实,探讨大学教育追寻智慧的必要性,提出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
3、从智慧的美德与价值入手,对智慧的特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归纳,明确大学教育的愿景与未来,探讨大学教育智慧的主体呈现及内涵实质。
4、从人类社会的演进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入手,探析现代大学教育的危机,追寻大学教育自身通向智慧的多维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5、分析科学、哲学、艺术、创造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大学教育
的关系,指出大学教育智慧就是一部科学、哲学、艺术交相融合并不断创造的历史,唯有科学、哲学、艺术、创造的融合才是支撑大学教育之魂的大学教育之体,也即大学教育生命本性的回归与自我实现。
(二)主要学术观点
1、知识社会不是我们的终点,知识社会必将向智慧社会演进,而大学教育是推动这个演进的主要力量,理应成为培养学生智慧进而引领社会智慧发展的“智慧中心”。
2、大学教育与智慧学具有高度统一性。大学教育回归智慧学是回到“自己的园地”,是本与真的回归。
3、大学教育智慧学理论是思维规律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大学教育规律的反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引领性。
4、智慧体现的是原则、深入的洞察、道德和事物的原本。智慧根植于博学之中。知识是智慧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智慧的产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而只有智慧,才是主动的,才是创造的源泉,才是创造力的根本,具有生命的活力,因为智慧与生命的灵动是相通的。
5、信息、科学、知识、哲学是相互交织的,但从总体而言,是依次递进的,并最终导向智慧。哲学通向智慧的根基。
6、不管大学场域如何变迁,智慧都是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和最高目标。智慧是大学教育自身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从有限的学术职能到无限职能的转变考验着大学教育的智慧。
7、大学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一是拥有自身的智慧,二是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我国大学教育需要构筑一个“心灵花园”式的“无缝校园”,将“散碎”的学习环境“无缝”连接,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8、大学教育智慧是大学通过历史积淀与自我成长过程中所生成的包括教育认知、思辨、意志及教育伦理德性在内的整体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最佳心理结构、精神力量与行动能力,是科学、哲学、艺术、创造的高峰汇合。
(九)现代大学教育问题丛生的根源在于智慧的缺失。“对智慧的追寻,是人类的第二次思想启蒙”。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亟需我们自己的大学教育智慧学。
(三)成果理论建树
本成果主要从大学教育智慧生发逻辑、历史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促成逻辑四大方面统筹构建了中国特色大学教育智慧理论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
1、研究视角创新:将大学教育的价值、最高目标、主要任务等置于知识社会向智慧社会演进的宏大场域中,为大学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架构等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与路径指南。
2、概念创新:一是拓展了大学教育概念。提出大学教育是“大学人”知、情、意、行等基本活动的整体概括,大学教育联通知识与追求生命的热情;二是创新了智慧及其大学教育智慧概念,对智慧及其大学教育智慧的特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归纳;三是提出了“无缝校园”概念。提出将大学校园“散碎”的学习环境进行“无缝”连接是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最佳途径。
3、研究方法创新:运用发生学研究方法,以历史和逻辑证明大学教育与智慧最接近,扩展了西方以认知心理学为主研究智慧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我国以多学科方法为主研究大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4、构建了中国特色大学教育智慧基本理论与实践路径。一是对大学及其大学教育的基本面貌、内在精神、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形态进行了图景式的呈现,揭示了大学教育智慧的内涵、特征、类别、功能、形态与结构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构建了大学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性质定位、研究范式及理论体系架构;三是构建了我国大学教育自身通向智慧的多维方式及其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路径与行动指南。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本成果已得到学界和所在学校的认同,已被国家一级出版社免费出版,并被权威期刊推介。截止2018年10月,本成果直接被引频次8,下载频次1502;间接被引频次49。
(一)成果相关内容发表情况
1、成果第1章第1节《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在《煤炭高等教育》发表。
2、成果第2章第2节《适时的中庸: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CSSCI扩展版)发表。
3、成果第2章第4节《智慧: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CSSCI扩展版)发表。
4、成果第4章第4节相关内容《愿景与可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之思》,在《中国高教研究》(CSSCI)发表。
5、成果第5章第1节相关内容《生命的灵动:教师哲学智慧之表达》,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CSSCI扩展版)发表。
6、成果第2章第4节相和第3章第3节相关内容分别在《大学教育科学》(CSSCI)和《职教论坛》(中文核心)发表。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一篇。
(二)成果学术评价情况
1、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论文《大学教育智慧》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资料全面,学术规范性较好,建构了大学教育智慧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答辩过程中满意地回答了答辩委员所提问题。论文得分90分。
2、本成果“内容提要”1500字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会刊《高等教育研究》(权威期刊)推介。
3、张楚廷先生认为本成果是真正的学术,有真思想和真品味。
4、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称本成果的研究另树一帜。湖南大学胡弼成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孙俊山教授认为本成果既有散文的形式又有学术的内容,有点灵动的感觉。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本成果体现了智慧。
5、外审专家评语:作者针对当下大学日益缺失智慧的现象,探索大学教育智慧的真谛,不仅是当下所需,更是长远所求。作者以拳拳之终极价值理想,犀利稳健之笔锋,从追问大学存在于生命生长的意义入题,高呼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的主张,进而以作者本身的智慧去洞悉智慧的特性与大学教育智慧的要义。为了促成大学从无智到有智的转化,还在检讨反思的基础上,提供了通过科学、哲学、艺术与创造的融合来彰显大学教育智慧的可行之径。从字里行间,不仅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以及对践踏生命的种种不满,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智慧之光。总之,该成果不但文风感人,而且智慧服人,故为优秀之作。
(三)成果出版及反馈情况
1、本成果2014年入选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博士文库”。经过编委会两年时间的打磨,于2016年12月被教育科学出版社免费出版,销量居该文库学术著作的前列。
2、“教育博士文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的学术品牌,以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见长,推介追求创新、见识独到的作品。全国每年甄选优秀教育博士论文1-2篇。
3、“教育博士文库”反馈意见认为本成果基本观点都有创新,有些内容甚至超越了当前的局限,在选题、创造性、写作水平等方面达到了优秀等级。
(四)成果后续研究情况
1、论文《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一体化之比较、启示与思考》对成果第4章第4节“无缝校园”相关内容进行了延展,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中文核心),被引频次11。
2、2014-2016年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机制研究”,借鉴和拓展了本成果以“无缝校园”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理论,提出了加强我国课程教学一体化机制的策略与路径。
3、2017年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君子文化与高等商科德育跨界融合路径研究”,借鉴大学教育智慧理论及其“无缝校园”实践路径,将君子文化融入高等商科教育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校园文化,以“无缝”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德性智慧的发展。
4、2018年立项省社科基金课题“君子文化与高等商科教育‘中国气派’构建路径研究”,借鉴大学教育智慧理论及其“无缝校园”实践路径,将君子文化融入整个高等商科教育,以中国传统智慧提升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国气派及其大境界、大格局。
(五)成果应用情况
1、运用大学生智慧促成理论初步成果,参与课题《商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2009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5)。
2、2010年6月受邀参加湖南省高等教育“热点论坛”,作《愿景与可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之思》的报告,获一致好评。
3、2013年12月受邀参加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作《智慧: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的报告,获一致好评。
4、2014-2017年,本成果先后4次在学校博士教师研讨会和教学副院长“学术沙龙”上交流。本成果的后续研究成果“大学课程与教学一体化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直接进入学校2014版和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影响师生8万余人,应用效果良好。
5、2014-2017年,本成果先后10次与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等省内外独立学院交流。
6、本成果中的“无缝校园”理论对大学人文类公共课教学有重要影响。本人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及哲学、科学、艺术与创造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反映良好,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课程。